現代運動員進行Velocity Based Training的週期化訓練指引

The Role of Velocity Based Training in the Strength Periodization for Modern Athletes


文章來源: Guerriero, A.; Varalda, C.; Piacentini, M.F. The Role of Velocity Based Training in the Strength Periodization for Modern Athletes. J. Funct. Morphol. Kinesiol. 2018, 3, 55.

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被認為可以有效的提升肌肉的肌力、肌肥大與力量。體能教練則使用各種的變因來增加生理與神經肌肉系統的適應。在本篇文章回顧速度依循的阻力訓練,並分析過去的文章在技術與策略上如何影響頂尖選手肌力與力量表現。

作者更進一步聚焦在速度依循訓練影響的水平、速度損失(the loss of velocity)與疲勞的關聯性以及如何使用才能增加競技選手的運動表現。其最終目標是給予欲實施速度依循訓練的教練一個設計訓練計畫的指引。

雖然速度依循訓練的效果仍有爭議,但與傳統的阻力訓練相比仍有不少的優點,例如:與傳統的1RM測試相比,速度依循的測試較不耗時與安全,選手在疲勞與負重接近1RM時,會有較高的受傷風險,如果可以間接推測1RM,可以減少受傷的機會;再來是訓練所耗費的時間較少,也可以減少選手的疲勞程度,給予選手更多時間進行專項訓練。

在回顧多篇文章後,最後作者歸結出以下幾點:

  • 阻力訓練最好的負荷是在以1m/s的速度移動訓練器材,這最適合提升平均的推進力。
  • 與最快的組相比,下半身的阻力訓練速度損失最好在10~15%之間,上半身則是5%~10%。
  • 結合速度依循訓練與增強式(plyometric)訓練能最有效的轉換成果到運動表現上,特別在跳躍與加速上。
  • 在使用低反覆次數與低負荷上不會影響有氧耐力並可以促進適應爆發力訓練,但是訓練計畫設計最好將阻力訓練優先,耐力訓練放在最後的訓練項目。

但是作者仍提醒,要標準化這些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在面對不同的訓練對象,應將年齡、阻力訓練經驗、運動水平等等納入考量,才能制定出符合訓練對象的訓練計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